卷的四字成语
四字成语是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形式,往往凝练了深刻的哲理或生动的意象,以“卷”字开头的四字成语虽然数量不多,但每一个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智慧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“卷”字开头的四字成语及其解析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。
卷土重来
释义:比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,再次崛起。
出处:唐代杜牧《题乌江亭》:“胜败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耻是男儿,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。”
用法:常用于形容个人、团队或势力在经历挫折后重新振作,再次挑战。
例句:
- 这家公司虽然一度濒临破产,但经过重组后卷土重来,如今已成为行业龙头。
- 他在比赛中失利,但决心刻苦训练,期待明年卷土重来。
文化背景:该成语源自楚汉之争,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自刎乌江,杜牧借此典故表达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的惋惜,后人则以“卷土重来”鼓励人们不畏失败,勇于再战。
卷帙浩繁
释义:形容书籍或文献数量极多,规模庞大。
出处:清代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:“卷帙浩繁,不可胜记。”
用法:多用于形容藏书、文献或资料极其丰富。
例句:
- 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卷帙浩繁,吸引了无数学者前来查阅。
- 这部百科全书卷帙浩繁,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。
文化背景: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读书,许多学者毕生致力于藏书和著书,卷帙浩繁”不仅形容数量,也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。
卷甲倍道
释义:卷起铠甲,加快行军速度,形容急速行军。
出处: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卷甲而趋,日夜不处,倍道兼行。”
用法:多用于军事或紧急行动的描述。
例句:
- 敌军撤退时卷甲倍道,我军难以追击。
- 救援队伍卷甲倍道,迅速赶赴灾区。
文化背景:古代战争中,军队的行军速度往往决定胜负,卷甲倍道”体现了军事策略中的快速反应能力。
卷席而居
释义:形容生活极其简朴,甚至没有固定住所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逸民传》:“或卷席而居,或采薇而食。”
用法:多用于形容隐士或贫困者的生活状态。
例句:
- 古代许多隐士卷席而居,追求精神自由。
- 他虽家境贫寒,卷席而居,却始终乐观向上。
文化背景: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盛行,许多文人厌弃世俗,选择简朴的生活方式,“卷席而居”正是这种生活态度的体现。
卷旗息鼓
释义:收起旗帜,停止击鼓,比喻停止行动或结束某事。
出处:《三国演义》:“蜀兵卷旗息鼓,退入汉中。”
用法:多用于形容军事行动或活动的终止。
例句:
- 由于天气恶劣,登山队不得不卷旗息鼓,暂停攀登。
- 这场争论持续多日,最终双方卷旗息鼓,达成和解。
文化背景:古代军队作战时,旗帜和鼓声是指挥的重要工具,“卷旗息鼓”意味着行动结束,后来引申为停止某项活动。
卷舌吞声
释义:忍住话语,不敢发声,形容因畏惧或无奈而沉默。
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:“卷舌吞声,不敢复言。”
用法:多用于形容人在压力或威胁下的沉默状态。
例句:
- 面对上司的严厉批评,他只能卷舌吞声,不敢辩解。
- 在那个专制时代,许多人卷舌吞声,不敢表达真实想法。
文化背景: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,下级或弱者往往不敢直言,“卷舌吞声”反映了这种压抑的社交环境。
卷甲韬戈
释义:收起铠甲和武器,指停止战争,恢复和平。
出处:《晋书·苻坚载记》:“卷甲韬戈,返旆而旋。”
用法:多用于形容战争结束或和平时期的到来。
例句:
- 两国历经多年战乱,终于卷甲韬戈,签订和约。
- 将军下令卷甲韬戈,士兵们欢呼雀跃。
文化背景:中国古代战争频繁,和平尤为珍贵,“卷甲韬戈”体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。
卷地皮
释义:比喻贪官污吏搜刮民财,极尽剥削之能事。
出处:明代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:“那知县卷地皮,剥民脂,无所不至。”
用法:多用于讽刺官吏的贪婪行为。
例句:
- 这个贪官上任后大肆卷地皮,百姓苦不堪言。
- 历史上许多朝代灭亡,都与官员卷地皮导致民不聊生有关。
文化背景:中国古代吏治腐败现象时有发生,“卷地皮”成为讽刺贪官的典型用语。
如何正确使用“卷”字成语
- 注意语境:不同成语适用于不同场景,如“卷土重来”多用于励志语境,而“卷地皮”则带有贬义。
- 避免误用:卷帙浩繁”只能形容书籍或文献,不能用于其他事物。
- 结合文化背景:理解成语的出处和典故,能更准确地运用。
汉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“卷”字开头的成语虽然不多,但每一个都值得细细品味,掌握这些成语,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,还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