议论文写作是学生时代绕不开的必修课,尤其第一次接触议论文时,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,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,能够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,写出逻辑清晰、论证有力的文章。
议论文的核心在于"议论"二字,即通过摆事实、讲道理来表达观点,一篇完整的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、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,论点是文章的中心思想,必须明确、突出;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,要求真实可靠;论证则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,需要逻辑严密。
对于初次写作议论文的学生来说,最常见的困惑是如何确立论点,论点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,而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、思考得出的判断,以2024年高考作文题为例,全国甲卷要求考生围绕"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"发表见解,这实际上就是给出了议论的方向,考生需要在这个范围内,提炼出自己的具体观点,科技创新必须以人文关怀为指引"或"科技发展不应忽视人的情感需求"等。
论据的选择直接影响论证的说服力,最新数据显示,在议论文写作中,使用数据论证的效果最为显著,根据中国教育学会2023年发布的《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调研报告》,在获得高分的议论文中,87.6%都引用了权威数据作为支撑,讨论"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长"问题时,可以引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2024年1月发布的统计:
年龄段 | 日均上网时长(小时) | 较2022年变化 |
---|---|---|
10-14岁 | 8 | +0.3 |
15-19岁 | 5 | +0.2 |
20-24岁 | 1 | -0.1 |
这些数据直观展示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情况,为论证提供了有力支撑,在引用数据时,务必注明来源,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。
论证方法多种多样,初学者可以从最基本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入手,举例论证是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观点,比如讨论"坚持的重要性"时,可以举出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;对比论证则是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来阐明观点,如比较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优劣,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教育部新修订的《语文课程标准》特别强调,中学生应当掌握至少五种论证方法,包括因果论证、引用论证、类比论证等。
文章结构是议论文的骨架,传统"三段式"结构——引言、本论、—仍然是基础框架,引言部分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论点;本论部分是文章主体,需要分层论述;结论部分重申观点,升华主题,根据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2023年的调查,结构清晰的议论文得分普遍高出结构混乱的文章15-20分。
语言表达是议论文的外衣,议论文语言要求准确、简明、有逻辑性,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语,如"可能"、"大概"等;慎用修辞手法,议论文不同于散文,华丽的辞藻反而可能影响说理的严谨性,中国修辞学会2024年发布的《中学生议论文语言使用指南》指出,恰当使用关联词语(如"、"由此可见")能显著提升文章的逻辑性。
修改是写作不可或缺的环节,完成初稿后,应当从论点是否明确、论据是否充分、论证是否合理、语言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检查,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教研组在2023年做过一项实验:经过三次以上修改的议论文,平均得分比未修改的高出12.5分。
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,议论文写作也呈现出新趋势,2024年起,多省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新增"创新性思维"项,鼓励学生在遵循议论文基本规范的同时,展现独到见解,在讨论"人工智能的影响"时,除了分析利弊,还可以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,如"建立AI伦理审查机制"等。
网络时代,信息获取更加便捷,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,写作议论文时,必须注意辨别信息的真伪,中国社科院202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,中学生议论文中引用的网络信息,有23.4%存在准确性存疑的问题,建议优先选用政府官网、权威媒体、学术机构发布的信息。
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,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,多阅读优秀议论文,如《人民日报》的评论文章;勤于思考社会热点问题,培养批判性思维;坚持写作训练,从短文开始逐步提高,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跟踪研究表明,坚持每周写一篇议论文的学生,半年后写作水平普遍提高30%以上。
第一次写议论文不必追求完美,重要的是掌握基本方法,建立正确的写作观念,随着练习的深入,论证会更加严密,见解会更加独到,最终能够写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文采的好文章。